(资料图片)
近日,一段记录北海热心市民帮助迷路老人回家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据了解,该视频不仅记录了10月13日晚,黄女士与男友帮助一位八旬老人顺利回家的温情故事,还提到了一份没有纸笔,却刻在心间的“在外互帮父母条约”,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因“记忆迷路”容易走失的老年群体。这种质朴的善意与自觉的契约精神,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10月21日 北海市融媒体中心)
细读报道,黄女士帮助迷路老人回家的故事之所以暖遍网络,源于这份个体善举,精准地触动了时代脉搏:尤其在老龄化社会深入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构建这样一种跨越血缘的守护联盟——“今天你帮我的父母,明天我帮你的父母”的社会互助。
共情,是这份契约最深厚的根基与动力。“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伞。”黄女士的肺腑之言,揭示了这份契约最质朴的起源。她的外公曾患阿尔茨海默病,这份亲身经历让她对迷路老人的处境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理解。她的善举,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生命体验的深刻共情,是将对自家老人的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他人父母身上。
而这背后,是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社会现实: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年走失老人不在少数。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焦灼的家庭。当我们为黄女士点赞时,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在期盼:当我们的父母在某条陌生的街头徘徊无助时,也能有这样一双温暖的手及时伸出?这种将心比心的深切共情,正是“互帮父母”契约能够落地生根的最肥沃土壤。
从善心到风尚,需要理性支撑与制度保障。黄女士的可贵,不仅在于她的热心肠,更在于她的冷思考。她坦诚,仅凭“就在附近”的热情帮助并非最高效的方式,并郑重建议大家“第一时间报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份在善意之后的清醒与负责,让温暖的传递更加持久、有效。因此,将这份美好的契约精神推广开来,不能仅靠道德的呼吁,更需要理性的构建和坚实的支撑。
具体来说:在家庭层面,切实为老人配备防走失手环、携带信息清晰的联系卡;在社区层面,建立常态化的邻里守望机制,将关爱融入日常;在社会层面,完善公共救助网络,整合警力、社区、志愿者等专业力量。唯有让自发的善举与专业的保障相结合,形成一张牢固的安全网,才能让每一位“迷路”的老人都能安全尽快回家。
让签约成为行动,汇聚成抵御风险的社会合力。“在外互帮父母”的本质,是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协作,旨在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养老与照护挑战。它的推广,不需要宏大的仪式,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手之劳之间:在街头,为迷茫的老人多问一句;在小区,对独居的邻家老人多一份留意;在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或一个电话求助专业力量。
当千千万万个“你”和“我”都自愿成为这份契约的“签署者”,我们就不仅在帮助别人的父母,更是在为自己的父母,乃至为未来的自己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社会环境。这份基于共识的行动,将汇聚成强大的合力,足以抵御个体家庭在老龄化浪潮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越来越多人把“互帮父母”放进心里,那些走失的老人,就能少一分无助;那些牵挂父母的子女,就能多一分安心——这才是契约精神最温暖的模样,也是我们能给老去的自己,最实在的守护。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