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首先要通读选文,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断句。
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断句方法如下:
【资料图】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超然客公众号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如: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
①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如:
①徐庶见先主 先主器之。(《隆中对》)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
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看清要求断几处。
2.理解文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断句。
3.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应用。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断句、停顿的能力。
A.“风流”是“杰出”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
B.“寄托”是“藏身”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
D.“樯橹”指“曹操的水军战船”,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
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为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朗读断句能力。
D.结合句意断句。“从”,跟随;“而”,连词,无义;“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跟随他然后向他学习(以他为师)。正确为“吾从/而师之”。故选D。
3.下列文句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能力。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意思为“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其中“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故选A。
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
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A项,需要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假”是借助的意思,正确为“假/舆马者”。故选A。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或句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D项,“也”是句中表停顿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该在“也”后停顿。故选D。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都是动宾结构,“指点江山”在动宾之间停顿,则“激扬文字”也应在动宾之间停顿。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比如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万户”指一万户;万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故选D。
【点睛】诗歌朗读节奏划分可根据以下原则:
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
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
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
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
7.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zá),非也;君子如响矣。
(《荀子·劝学篇》)
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B.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C.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D.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讲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也”多做句末语气词,“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对偶句;“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的内容上是对比。找到这些信息,答案就可以得到了。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8.以下文段选自《师说》,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注意“是故”表示总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注意结构对称,理解意思断句。
9.下列古诗文的句内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语句句内停顿的能力。把握文言文语句的句内停顿,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结构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词语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A项停顿错误,应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项停顿错误,“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C项句内停顿正确。D项停顿错误,“封”与“礼”后面跟的是宾语,不能有停顿。故选C。
10.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节选自《世说新语》)
A.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B.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C.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D.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竟”是“结束”的意思,“默然无言”是看书的表现,中间断开;“客”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C。
【试题材料】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①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②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②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注释较原题有调整)
【真题呈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参考答案】
C E G
【参考译文】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家的先君孔子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帅齐国军队救郑)而返,这时孔子去世11年 ,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断句题是高考文言文设题的传统保留项目。但今年的试题改变了以往的选择题模式,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可见,由选择题改变主动断句题是为了增强这道题的区分度,更切实地考查考生实际的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
不过,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找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依据上述思路具体答题过程为:
01找出动词
先找出句中动词“云”“善”“引”“难”。
02建立句意与关系
第二步依据动词建立句子大意和人物关系:“韩非子评价孔子。评价孔子什么?孔子肯定这件事的行为,然后韩非子书中引述这件事,然后对这件事做出非难。”这句话的句意的确定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澄清“引”的动作是韩非子发出的,“难”的动作是韩非子对孔子。这就涉及对前后文“小语境”中的人物关系的认识。这是考生需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将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就可以依据动词把需要断句的句子“意译”成一段直白的语句(如上文所述)。
03确认断句
最后,基于这段直白而准确的认识选择必须断句的位。现在动词附近找,又要确保不能“破句”。
>>>因此:
A处之前只是一个独立名词,此处不可断。
B处若断句,整个句意不完整,也不可断。
C处断句则保持了韩非子书中对孔子的描述,确保了一个独立的意思,该处是正确点断处。超然客公众号
D处在动词“引”之后,若要在动词后断句则要确认动词对象(宾语)省略且表达完整意思,但该处的“引”显然没有讲清楚“引述什么”,意思不完整,不可断。E处之前形成一个连贯语句:“引以为张本”,有动词,有宾语,说韩非子在书中将孔子的称善这件事引述为一个材料。该处需要断。
F处“然”与“后”若分开,表述转折,如果不分开表示顺承,根据接下去的动词“难”可以推断,韩非子书中是先引述孔子的言论接着再提出非难,所以这里是顺承关系,因此不应当断。
G处之前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然后难之”,接着指出其错误加以责难。依据保持句子完整性的原则,此处应当断句,确保分句的独立性。最后是H处,“岂有”的“有”应当接上具体内容,否则句子不完整,因此该处不应断句,要与最后形成衔接,传递完整意思:“哪有不成立”的。
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E G三处断句。
【模拟精练】
◆1.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二)
使彘恭子将新军……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图败晋魏颗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可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图败A晋B魏颗却C退秦师D于辅氏E亲止F杜回G其勋H铭于景钟
◆2.202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絙P以Q船R曳S之T而U行
◆3.厦门市2023届高三二检语文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己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Q己R未
◆4.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检测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既A 而 B 学 C 琴 D 于 E 友 F 人 G 受 H 宫 I 声 J 数 K 引 L 久 M 而 N 乐 O 之 P 不 Q 知 R 其 S 疾 T 之 U 在 V 体 W 也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0.B E G(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他任命彘恭子为新军元帅时……任命令狐文子为新军元帅时说:“以前战胜潞国的战役中,秦国曾图谋打败晋国,魏颗在辅氏击退了秦军,亲手俘虏了杜回,他的功勋铭刻在景公钟上。直到今天后代还没得到举荐,他的儿子不可不起用。”】 【不育:不得志】
2【参考答案】
10.J、N、P (每答对一处 1 分;答错不扣分;答案超过三处,不给分。)
3【参考答案】
10.D、G、K(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关键在“条荒政”,意思是“逐条落实救荒政策”】
4【参考答案】
10. G、L、P
【我曾经得了过度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能医治好。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